专业号

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以下简称保护区)是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是东北林业大学直属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的重要基地之一。建于1958年,经原林业部(国家林业局)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,原带岭凉水林场划归东北林业大学,在此基础上建立凉水实验林场。1980年7月,凉水实验林场所在范围经原林业部(国家林业局)批准改建为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。1996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。1997年12月8日由国务院审定正式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野外实习基地,同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重点野外生态定位研究站。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林业示范自然保护区。保护区下设6个科级单位,其中资源保护科、科教科、资产科和旅游科设在保护区内,办公室、财务科设在带岭镇。

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山脉东南部,面积12133公顷,境内峰峦起伏、群山环抱,形成较复杂的山区丘陵地形。地带性土壤以暗棕壤为主,同时含有草甸土、沼泽土、泥炭土等非地带性土壤。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,冬季严寒、干燥而多风雪;夏季降水集中,气温较高;春秋两季气候多变,春季多大风,降水量小,易发生干旱;秋季降温急剧,多出现早霜。境内雨量充沛、溪流众多、地下水资源丰富,河流一年四季无干枯。

保护区具有完整而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,生物多样性丰富,濒危、稀有物种较多。植物种类有枝叶状地衣12科90种,苔类植物11科17种,藓类植物28科95种,蕨类植物12科36种,裸子植物l科9种,被子植物70科445种,全区植被可划分为寒温性针叶林、温性针阔叶混交林、落叶阔叶林、灌丛、草甸、沼泽等6大植被类型11个群系19个群丛。动物种类有两栖类动物2目4科共5种,爬行类动物2目3科共7种,有鸟类16目46科252种,兽类有6目16科44种,昆虫类动物11目72科491种。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54种,一级保护动物有紫貂、黄喉貂、东方白鹳、黑鹳、中华秋沙鸭等8种,二级保护动物有棕熊、黑熊、水獭、麝、马鹿等46种。已整理鉴定出真菌物种578种,分属于7纲21目59科,其中伞菌目和非褶菌目的种数占全区真菌种数的80%左右。

保护区为典型的阔叶红松林分布区。区内既有从未采伐过的原始林、经火烧或皆伐后发生的次生林等森林的各个自然演替阶段,也有包括红松、云杉、落叶松、樟子松等人工纯林及不同混交方式的人工混交林。森林覆被率为98%。

保护区是东北林业大学直属的教学实践基地之一,目前拥有实验室、多媒体教室、综合展室、真菌展室、植物与环境展室、动物展室、教师公寓、学生公寓等一系列教学实习及科普宣传基础设施,同时接待学生能力400人,每年接待本科实习约500人次。

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
京ICP备09013815号
基于E-file技术构建